想法

5
(1)

發表照片:想法 | ©斯特凡·凱勒在Pixabay上 

眾所周知,思考發生在頭腦中,儘管人們一再聲稱有些人用胃甚至生殖器思考。 甚至有人認為思維是智人的專利。 還有一些人認為,即使是人造機器也能(在未來)思考。

但是到底在想什麼? 我的意思是,首先,需要一種主體,這意味著類似於“Cogito ergo sum”。 並且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,需要一種主體可以識別的外殼。 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,仍然需要一種環境和感官,主體可以通過這種環境和感官來認識自己,將自己與環境區分開來,並在一定程度上感知環境。

因此,可以假設上述思想必鬚髮生在以任何方式設計的 shell 中。 現在人們假設大腦至少是思想的控制中心,但不知道一個人是否可以在沒有大腦的情況下思考。 我懷疑發展史上的第一批主體仍然沒有大腦,並且主體與環境之間的外殼中的所有“電路”都能夠思考。

所以我假設大腦中不斷相互連接的神經元是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,但不是整個思維裝置。 類似於樂器的琴弦,它會因刺激而振動,並且只有在與共振體相關時才會引人注意。

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不是神經甚至大腦在思考,而是整個主體都在振動。 思考的不是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,而是基於它們或僅被放大的主體本身的振動。 所以思想會是一種波浪。

這導致了這樣一種假設,即思考不僅僅發生在一個主體身上,還可以由多個主體共同完成——無意中,但也有意識地進行。 我認為“群體智能”這個詞非常合適。

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想法突然掛在每個人的嘴邊。 與基因類比,假設也有確保這種知識轉移的模因。 我個人更喜歡波浪的想法。

從邏輯上講,這使我想起了記憶。 而且根據我之前的思路,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,至少不是作為一種“知識或思想存儲”的想法,比如人類的硬盤。 而大腦,無論它有多少聯繫,無論它有多大,它既不是記憶本身,也不包含記憶。

如果我們認為我們正在記憶,我們只是簡單地重複我們已經思考過的思維過程,並且根據刺激和振動以及我們自己主體的當前構造,我們會得出類似的結果,即我們的記憶。

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,當我們的外殼不復存在時,我們的思想和思想會發生什麼變化? 其他人是否進一步思考我們的想法? 就像光一樣,我們的思想輻射到我們自己的主題之外,進入無限——波長變得越來越小,因此越來越難以檢測到,但光本身永遠不會完全消失。 我們甚至活在這些想法中嗎?

附錄 11 年 2023 月 XNUMX 日

作者的文章很有意思 奧利弗沃爾 在今天的《紐約時報》中,同樣針對上述主題,題為“智力可以與身體分離嗎? – 一些研究人員質疑如果沒有身體與物理世界互動並從中學習,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真正智能。”說道。

這篇文章免費提供給我的讀者。

“哲學是面對絕望時唯一可以接受的哲學,它會試圖從拯救的角度來看待所有事物的出現。 知識除了從救贖中照亮世界之外別無光輝:其他一切都在重建中耗盡,仍然是技術的一部分。

THEODOR W. ADORNO,最低道德標準(第 14 版 2022 [1951]:283)
你給我的信息

這篇文章有多大幫助?

點擊星星即可對帖子進行評分!

平均評分 5 / 5.評論數: 1

還沒有評論。

很抱歉這篇文章對您沒有幫助!

讓我改進這篇文章!

我該如何改進這篇文章?

頁面瀏覽量:2 | 今天:1 | 自22.10.2023年XNUMX月XNUMX日起計算

分享:

  • 我們發現,並非所有的自然現像都可以在技術上或理論上被記錄下來。 哲學是進行嚴肅而紮實的科學思考的好方法。